“DNA相親”靠譜么
相親,這明明是個非常古老,卻又時常在年輕人中多發的行為!
最近幾年,一種新奇有趣的相親方式正風靡全球,聽起來無比“高科技感”——那就是DNA相親。
根據DNA按圖索驥,真的能幫你找到心動的那個TA嗎?
源于瑞士 風靡全球
追求“非你莫屬”的宿命感
網飛(Netflix)曾拍過兩部利用DNA(脫氧核糖核酸)尋找戀愛伴侶的系列片:The One(《那一個》) 以及Soul mates(《靈魂伴侶》)。DNA相親,顧名思義就是按照DNA匹配度定向相親。
最早發源于瑞士,之后流行于歐美,大約十年前傳入日本,并獲得空前成功。在原本已飽和的在線婚戀市場,這種新鮮的相親方式很快俘虜大批獵奇的都市男女。
其大致流程如下:先采集顧客的DNA樣本——就像測核酸一樣——用棉簽在口腔內擦拭數回;然后進行DNA測序,在數據庫中尋找較“匹配”的對象推薦給顧客;征得雙方同意,開展線下見面活動。
一些餐廳用這個噱頭做起了“簡化版DNA”的相親生意,他們推出一種DNA相親套餐。相親開始時,男顧客會穿上一件全新的白T恤在位子上等待幾分鐘,時間一到,男顧客便會換回原來的衣服,將白T恤交回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再把這些T恤逐一交給女顧客“聞”,沒錯就是貼著臉的那種聞,女性們聞完了如果覺得有哪件衣服的氣味是自己喜歡的,就可以選擇和衣服的男主人深入溝通了。
為了區別于傳統相親,體現出“科技感”,服務公司不會向雙方提供過多信息,有時甚至僅確保性別匹配,像年齡、收入、工作狀況等信息,都不會事先公布。
這樣顧客在見面之前,就獲得一種超越世俗成規、雙方契合度達到DNA級別的心理暗示,并在見面后不斷加強這種印象。結果,可能初次見面就“一見鐘情”,視彼此為“天作之合”,傳統婚戀中的所謂“條件”早就無關痛癢。
這正是DNA相親追求的“非你莫屬”的宿命感。
汗衫實驗 聞味識人
遇上對的人聞起來“香香的”
DNA相親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事實上,歐美和日本的DNA相親業,理論基礎空前統一,其祖師爺都是一位叫Claus Wedekind的瑞士學者。
1995年,當時供職于瑞士伯爾尼大學的Wedekind博士做了著名的“汗衫”實驗。
他請來40多名男女學生參與實驗。讓男生們沐浴后不使用香皂、香水,穿著統一配發的T恤,盡量確保衣物上不留下化學品的味道;兩天后,脫下浸有汗漬的T恤。然后,女生們的任務來了,她們要用心嗅聞這些T恤,并根據對味道的好惡程度打分。據說,遇到對的人,連TA的味道聞起來都是香香的。
在實驗開始前,Wedekind測試了男女生們的HLA基因。這是一種為每個人所特有的基因,全稱“人類白細胞抗原”基因。它極度多樣化,除了雙胞胎,人群中任意兩個人具有完全相同HLA特征的概率僅為數十萬分之一。
HLA原本也在人體中發揮多種重要功能,最主要的是免疫功能。它不僅出現在白細胞表面,也在除了紅細胞的大多數細胞表面普遍存在。由于特異性極高,它就像一套識別系統,幫人體區分“自身”和“異己”,并會在移植手術中引發排異反應。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基因差異越大的個體進行繁衍重組,孕育的后代才能擁有更多樣化的基因信息,說白了就是生出來的娃才能夠健康。
這個實驗的結果頗為新奇:女生們的好感體味,主要來自HLA差異性更大的男生。如果是和自己的HLA基因型相差大的男性,會感到味道好聞,充滿魅力,自己也容易被吸引。而且他們穿過的T恤,更容易讓女生想起自己的現任或前任——果真是“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襪子和身上的味道”啊。
Wedekind博士由此得出結論:遺傳基因會影響到人類的求偶選擇。而這個結論被DNA相親網站進一步引申為:決定每個人HLA類型的HLA基因是人類的“婚戀”基因,彼此間HLA基因差異性越大,就越“般配”。
DNA相親 能靠譜么
憑基因去尋找“靈魂伴侶”
很多研究都表明,氣味會引發人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情感聯想。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借由嗅覺和基因相聯系,似乎有那么點道理。但根據HLA基因按圖索驥,真能找到“靈魂伴侶”嗎?
事實上,Wedekind博士做“汗衫”實驗并非一時興起。
早在1995年,科學家已經通過動物實驗發現,HLA基因除了作用于白細胞表面抗原,還會影響其他一系列性狀。例如,雌性小鼠會根據雄性的尿液氣味選擇求偶對象,而尿液氣味在一定程度上受HLA基因影響。
Wedekind博士由此獲得啟發,將類似的汗液實驗用于人類,并得到“HLA基因與人類求偶行為有關”的結論。只是這個結論是否經得起推敲,見仁見智。
持懷疑態度者認為,假如女性聞一下汗衫,就能區分出與另一個人的HLA基因相似度,那么這種奇異功能背后的生理學機制,至少得值一個諾貝爾獎。但Wedekind博士為什么不在學術領域繼續深入研究下去,反倒跑去玩起“相親”游戲?
而且回到婚戀本身,談戀愛找對象是男女雙方的事情,僅有來自女性的數據,顯然也不足以支撐整個結論。此外,樣本數量、人種差異等也未被列入考慮范圍。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Wedekind博士與其合作者,后人的類似實驗完全觀察不到相似效果。主流學界甚至沒有什么聲音專門討論這一話題。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不想“斷人財路”吧。
但是,Wedekind博士還是有一群信徒并發展出了一系列理論,試圖佐證“婚戀基因存在的合理性”。比如,他們認為,異性間HLA基因差異越大,后代的HLA特征就可能越多樣,免疫功能也會更強。而女性能夠通過汗味定位意中人,正是因為人類“優生優育”的本能。
于是,相親對象的判斷標準,從門當戶對、情投意合,直接簡化到能生出健康聰明的后代。其中的邏輯轉換簡直比坐過山車還要刺激。
DNA相親 “相”什么
其實是商家競爭的一個噱頭
DNA相親風靡全球,許多人趨之若鶩。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營銷案例,很難用“忽悠”二字一言以蔽之。它幾乎找不到任何靠譜的科學依據,卻絲毫不影響將消費主義的商業哲學發揮到極致。真相是什么,或許完全不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對于商業價值的評估,也不會重點考慮是否有科學性。能不能賺錢、是否存在政策和法律風險,才是商業行為的可行性判斷依據。
而在顧客方面,在日本,DNA相親的服務價格實際上和其余婚戀網站差別不大,也說不上暴利,它僅僅只是商家取得競爭差異化的一個噱頭罷了。顧客認為有意思,愿意花錢買新奇的服務,商家便能在遵紀守法的前提下賺取合適的利潤,政府也獲得稅收和就業機會……這的確是多方共贏的局面。
在我國,不少商家也聲稱引進了DNA相親“技術”,并針對中國人的種族特征進行了優化,還可以根據用戶需求,結合星座、屬相等因素進行超精準配對。
可以說,DNA相親的確新奇有趣,但和星座速配、血型速配沒什么本質區別,一切不過是為緣分(或拒絕“緣分”)找一個借口。
畢竟,愛情是人與人之間復雜微妙的情感交匯,愿意在一起虛度時光,或許才是愛情的美好所在。與其尋找某種科學的速配方法,不如多點耐心了解彼此。
綜合《羊城晚報》、科學辟謠報道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