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琳通:中泰手足情,綿延千秋好
人物小傳
瑪哈扎克里·詩琳通,女,1955年4月生,泰國籍,泰王國扎克里王朝王室主要成員。深受泰國民眾愛戴。對華十分友好并懷有深厚感情,中國文學、歷史文化造詣深厚。已訪華48次,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廣泛、全面、深入了解中國,積極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泰友好,為中泰關系發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貢獻。曾參加我國慶祝香港、澳門回歸和北京奧運會等重大活動,在涉及中方重大利益問題上堅定支持中國。心系中國人民,在汶川、玉樹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王德新
“中泰一家親”在中泰兩國深入人心。上千年的友好交往歷史,數百年的華人移民融合,新時期的共建“一帶一路”,中泰友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友好人士的貢獻,而泰國長公主瑪哈扎克里·詩琳通就是其中的楷模。
近日,得知自己獲授“友誼勛章”,詩琳通長公主對中國駐泰使館表示,她感到非常高興和榮幸,感謝中方給予如此高的榮譽。
“中泰手足情,綿延千秋好。”多年來,詩琳通一直在盡力詮釋著自己的這一詩句,在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推動泰中友好合作。
1955年4月,詩琳通生于曼谷,是泰國先王普密蓬和詩麗吉王太后的第二個女兒。1975年,中泰正式建交。1980年,詩琳通在母親的指引下開始學習中文。“母親曾經對我說,中國人讀書求知,懂中文能懂得更多知識,事實也正如母親所說的那樣。”詩琳通說。
1981年5月,詩琳通首次來到中國,在北京、西安、成都、昆明等地游覽,回國后寫成了一部游記《踏訪龍的國土》。9年后,詩琳通第二次訪華,沿絲綢之路,從西安、蘭州、敦煌,一直到喀什,這次旅程她用第二本游記《平沙萬里行》記錄下來。1997年,詩琳通參加了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并用《回歸大中華》一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向泰國讀者介紹了這個重要時刻。迄今,詩琳通已48次訪華,幾乎遍訪中國的所有省、市、自治區。
詩琳通還為中國“希望工程”和汶川地震災區、玉樹地震災區慷慨解囊。2008年5月,四川汶川發生地震,詩琳通以個人名義捐款10萬元人民幣,隨后還捐贈了1000萬元人民幣資助綿陽一座小學復建。
詩琳通一直堅持學習中文,將很多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為泰文,她翻譯了多首唐詩宋詞,集結成《琢玉詩詞》等譯詩集,創作出了“中泰手足情,綿延千秋好”的詩句。詩琳通說過,“語言是幫助我們了解本國和他國文化的重要工具。用同一種語言交流,可以使兩國人民的友誼更加密切,也有利于增進兩國人民間的信任”。
因詩琳通對中泰交流作出的突出貢獻,中國教育部于2000年授予她“中國語言文化友誼獎”獎章。
近年來,詩琳通對中國的關注從語言、歷史、文化拓展到了科技和教育領域。在詩琳通的倡導下,她的母校朱拉隆功大學和北京大學合作設立了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
“中國人勤勞自強,這是中華傳統文化所賦予的。我想未來中國一定會更加先進,在科研等領域不斷突破,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詩琳通說,“共建‘一帶一路’會讓中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互相加深了解。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合作共贏能讓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