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丁·戈迪默:她的作品曾影響曼德拉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年出版
■ 黃立志
今年10月中旬,象征著卓著聲名與未來成就的重要獎項英國布克文學獎公布了獲獎名單,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與英國女作家伯娜丁·埃瓦里斯托共同獲得2019年的布克文學獎。兩名女作家共同獲獎,打破該獎頂每年僅一名獲獎者的慣例,這是少有的景象。人們紛紛懷念起1974年布克獎首次誕生兩名獲獎者的情景,當時,南非文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納丁·戈迪默就是其中一位。
恰恰在今年7月底,文學評論家克里斯·鮑爾在英國《衛報》撰文,呼吁人們不要遺忘了戈迪默。他不僅回顧了戈迪默精彩的短篇小說,還邀請人們去感受戈迪默作品中的美感。
戈迪默一生都以南非社會、種族與性別的張力作為寫作主題,在鮑爾看來,她的思想與智慧對當前變化卻又富于延續性的南非社會仍然深具啟迪意義。
現在的南非,不僅社會與過去有著藕斷絲連的連續性,更重要的是,在這相對穩定的書寫主題里,戈迪默的智慧與精彩不能被遺忘。
1991年,經過多年角逐,68歲的納丁·戈迪默成為南非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文學家,也是第七位榮膺諾貝爾獎的女性。直到2014年7月13日,納丁在睡夢中安然去世,90歲高齡的她,一生總共創作了15部小說,超過250部短篇小說及相關論文。
她的高產、她對社會始終如一的關注、對種族隔離等不平等社會政策長久的批判與反抗,讓她成為了解南非當代歷史不能跨越的高山。南非人民親切地加譽她為“歷史的記錄人”及“歷史的定性者”。
納丁·戈迪默身形纖細但意志堅定,為人直接且頗為犀利。她始終有一顆朝前看的進步的心。她為南非受壓迫的黑人說話,同時也認為白人與黑人可和平共處。她資助黑人藝術家為音樂而努力,并高聲贊嘆用非洲語言寫作;她認為藝術始終存在于被壓迫者一邊。
她對社會敏感的知覺從幼時便開始萌發。當富有藝術氣質、來自英國上流社會的母親,與向礦工們銷售手表、來自立陶宛的父親在生活中屢屢展現不同時,她開始理解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差異所在。晚年當她在回憶童年數不盡的圖書館閱讀時光時,她也覺察到曾經讓她眷戀無比的書的天堂,卻是黑人小孩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書寫這種差異,并反抗這種差異,成為她一生以筆為戎的堅定主題。
戈迪默一生結過兩次婚。第一次婚姻不長;第二次與猶太難民、藝術品經銷商萊因霍爾德·卡西爾的婚姻一直持續到2001年卡西爾去世??ㄎ鳡柡透甑夏粯硬粩嗟毓膭钅贻p人錘煉堅定的藝術氣質,他的藝術觀對戈迪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戈迪默的寫作熱情起源于她自小對寫作遏制不住的喜歡。15歲時,戈迪默就公開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1953年,她的小說《說謊的日子》問世,這是她成年后精心雕琢的第一部作品。此后,她還寫下了不少讓人驚嘆的著作,其中尤以《環保主義者》(中文譯本名為《保守的人》)《伯格的女兒》及《七月的人民》最為受人稱頌。
縱觀戈迪默小說的各色故事線,種族、膚色及性別等議題總是浮現其中。戈迪默從小為批判現實主義的文風著迷,法國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與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的作品深深地影響了她。
她認為,一個作家如果不寫作他的時代、不描述人們生活其間的種種背景限制,他的作品將與現實生活失去聯系,也毫無可讀性。因此,戈迪默寫作白人與黑人共同的生活、彼此的成就;或者用黑色幽默的筆觸,處處設置伏筆,暗中將布爾人單調無趣的農場生活與種族隔離政府相聯結。
從寫作的主題與人物背景設定來看,戈迪默像是一位政治寫手。畢竟,她所有的小說主題都沒有離開過殖民主義及其后果。她本人也積極地參與政治,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與黑人領袖曼德拉、坦博成為好朋友。
她的作品被種族隔離政府禁止,只能在海外被廣為流傳,人們正是通過她的作品了解了在南非所發生的一切,在國際上掀起反對種族隔離的浪潮。在非國大等政治組織在南非被禁止被迫流亡的時候,她選擇留在南非,并在20世紀70年代為聯合民主陣線出庭作證要求減刑。她還認為她一生至高的榮譽不是諾貝爾獎,而是在1986年的德爾馬斯審判中,用她的證詞拯救了22名非國大人的生命。
甚至,曼德拉在獄中時,閱讀了戈迪默所有未被禁止的小說,從而了解了白人自由主義者的想法,這些興許對曼德拉總統后來溫和妥協的政治選擇,以及后來南非社會的政治和解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但戈迪默不這么認為,她認為作家是為拓展自我與開拓世界而寫作,作家要在存在中尋求對世界的美學般的理解。她承認她的寫作確實離不開政治、經濟及社會情勢的大背景,但她更關注的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小人物在艱難的生活中展現的能動性、責任感,及令人尊敬的道德選擇。
盡管被譽為二戰以來最偉大的以英語進行創作的小說家之一,戈迪默也不是沒有爭議。人們覺得戈迪默不是個易于交朋友的人,還有,戈迪默坦承不喜歡“黑人覺醒運動”的領袖史蒂夫·比科,也令不少黑人不解。比科作為啟發、調動黑人起來為自己權益而斗爭的標志性人物,他的“黑即是美”的論調鼓舞了很多人,但戈迪默認為一個成熟的南非社會不是一個有排斥感的社會,她不愿意看到黑人受苦,但同樣也不希望白人被排斥。
無論如何,作為南非,乃至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戈迪默的一生豐富且有意義。她用文學作品展示了社會的復雜性,她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南非,她始終在作品中堅持艱難時代下人物身份的求索,鼓舞草根的黑人階層努力站起來,不斷琢磨著社會的得失,敢于指出其荒謬,并始終在文字里流露出樂觀的向往并帶來美學的享受,這都是戈迪默為我們留下的不朽的精神財富。如果我們不曾從歷史中了解到整個南非當代社會的動蕩、抗爭、血戰等的不易與復雜,我們極有可能錯失戈迪默與時代同行的偉大。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講師)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8年出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微信公眾號